在现代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保障他们有居所、有处享乐,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是现代国家和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中国在创造世界经济奇迹和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开始迎来人口大国和老龄化社会,截至2016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3亿。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4.83亿,占总人口的34.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面对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现实,如何采取更好、更新的举措,让每一位老年人共享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不让任何一位老年人掉队,共同过上更加舒适、更加有保障的生活,是中国各级政府乃至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在这方面,近年来我国各地开展的“互联网+养老”改革创新,以及所形成的各种新型服务模式,直接推动了养老服务业的转型升级,也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在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新智慧、新方案、新作为。
“互联网+养老”中国行动与优化发展
1. “互联网+养老”多元化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在中国兴起
借助互联网技术推动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成为近年来中央着力推进的重大改革。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已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养老服务创新。2017年2月,工信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要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系统融合,对接各级医疗机构和养老服务资源,建立老年人健康动态监测机制,整合信息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智慧健康养老服务。 全国各地对智慧养老之路进行了实践探索,在养老服务领域涌现出以下几种新的服务模式:
一些老年人开始全面融入互联网新生活,社交、养老观念发生诸多积极变化。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腾讯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社交网络与赋能研究报告》显示,老年人已成为社交媒体的重要用户之一。在上网的老年人中,86.07%安装了微信,超过半数使用视频聊天、微信群、朋友圈、发红包等功能。可见,互联网尤其是微信的使用缓解了退休老年人的孤独感,让他们拥有了自己的“朋友圈”,让家人联系更加紧密,让老年人拥有了更多的社交、参与社会的机会和能力,促使老年群体的心态更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
各种老人可穿戴设备被发明,为老人、独居老人提供第一时间的紧急防护服务。针对空巢老人的生活健康问题,一些城市社区为他们配备了各种“智能手环”。这些“智能手环”可实现实时定位、紧急呼叫、自动报警、健康管理等功能。孩子、居委会工作人员可通过手环客户端“绑定联系人”查询轨迹、功能预警等,实时掌握老人状况,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提供最及时的紧急防护服务。一些社区还为独居老人设置了“智能门禁”系统,通过远程监控、控制门锁系统联网,警示陌生人诈骗,保障老人安全。
依托各类养老服务载体,开发社区智慧养老平台,为老年人提供“互联网+”生活服务。一些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服务载体开发了适合老年人的社区服务APP或服务显示屏,老年人只需在小区门口或手机上点击相关服务按钮,即可实现挂号预约、家庭医生、送菜上门、送餐上门、家政服务等个性化生活服务。如青岛市市南区,5500余名老年人享受送奶上门服务,2万余名老年人享受送报上门服务,400余名老年人享受家政服务。这一充分发挥科技力量,连接医疗机构、运营商、服务商、个人、家庭的智慧服务举措,是全国智慧养老探索实践的重点领域。 整合分散的服务资源,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大幅提升社会整体养老服务水平。
通过人脸识别技术,通过线上认证,老人领取养老金不再需要跑到异地。在流动社会背景下,我国大量老人远离工作地或出生地,跟随子女到其他城市居住,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但根据领取养老金的规定,老人每年至少要到发放单位进行一次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以防止出现已故老人继续领取养老金的弊端。好在有些城市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线上认证的方式,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如福建省福州市自2017年2月起全面推行人脸识别认证,无论老人身在何处,退休人员都可以通过手机或相关网站“刷脸”完成资格认证,避免老人为了领取养老金而奔波千里。这一智慧服务模式具有非常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二、依靠深化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推动“互联网+养老”水平不断提升
在互联网新时代,面对老年人口数量庞大、养老人才缺口巨大的现实,充分发挥现代科技优势,全面探索“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新模式无疑是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方向。但需要指出的是,智慧养老是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家庭、个人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制度、技术、政策等方面统筹布局、全面创新。目前,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探索实施的智慧养老模式或者说我国“互联网+养老”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十分成熟、有效、可持续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很多市场还有待开发和探索。再加上地区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差距,智慧养老本身还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不足”问题。
为此,笔者提出进一步发展的策略:一是大力创造条件,如采取适当补贴等方式,增加互联网资源均衡配置,帮助买不起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的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为智慧养老普及提供前提条件和硬件基础,同时增加无法上网的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供给。二是建设老年人口多层次数据库,为精准化智慧养老服务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撑。以城市、区、街道、乡镇为单位,建设老年人口多层次精细化数据库,将老年人口数据电子化制图,为智慧养老和精准化服务提供空间支撑,满足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三是以社区为单位,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家庭的共同力量,打造不让任何一个老人掉队的智慧养老服务社区,探索可持续的小规模智慧养老服务政社合作运营模式。 四是面向高收入老年群体,加大全方位、立体化的智慧养老地产试点推广力度,依靠市场的力量满足部分高端养老服务需求。五是督促地方政府强制养老保障机构在异地领取养老金等领域推行人脸识别技术和联网认证,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老年人联网人脸识别,让数据多跑路、人少跑路,切实提升异地养老群体的幸福感和可及感。
(来源:光明网,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cheshangma.com/html/tiyuwenda/4549.html